格陵兰语

格陵兰语
格陵兰语(Kalaallisut),是爱斯基摩-阿留申语系中的一门语言,大约有五万七千使用者 ,大多数为居住在格陵兰的格陵蘭因紐特人. 此语言跟包括伊努克提圖特語在内的加拿大的因纽特诸语言关系紧密. 它是爱斯基摩-阿留申语系人数最多的语言,為格陵蘭的官方語言.

格陵兰语的主要变体为西格陵兰语(Kalaallisut,或直接称为格陵兰语),此变体自2009年6月起成为格陵兰自治区域内的官方语言. 格陵兰政府旨在以这个举动来强化格陵兰语跟其殖民语言丹麦语的竞争. 格陵兰语的第二个变体为东格陵兰语(tunumiisut,tunumiusut). 格陵兰北部图勒因纽特人讲的极地因纽特语(Inuktun,avanersuarmiutut,又称北格陵兰语)是最后到达格陵兰的,为伊努克提圖特語的一门方言.

格陵兰语是一种多式综合语,它可以通过把词根跟各种後綴结合在一起而组成一个长的单词.

格陵兰语是由图勒人在13世纪带到格陵兰的. 在图勒人到来之前的薩卡克文化和多尔塞特文化时期在格陵兰讲什么语言不太清楚.

最早对格陵兰语的描述是在17世纪时. 随着18世纪初期丹麦传教士的到来以及丹麦对格陵兰殖民的开始,词典的编纂以及语法描述也相应开始了. 传教士在1750年编写了第一部格陵兰语词典,1760年编写了第一部语法书.

从18世纪丹麦殖民到1979年格陵兰开始自治,格陵兰语持续受到丹麦语的压力. 在1950年代丹麦的语言政策旨在强化丹麦语的地位. 其中最重要的做法是小学之后的教育以及官方事务都是通过丹麦语来进行的.

从1851年到1973年,格陵兰语是用一套由传教士语言学家修订的复杂的正字法来书写. 由于口语形式变化很大,1973年引进了一套新的正字法来把书面语靠近口语标准. 改革非常有效,之后的多年内格陵兰的识字率大幅提高.

另一个强化格陵兰语的发展趋势是自1979年自治后格陵兰社会的“格陵兰化”政策. 这项政策把格陵兰语作为教育中的官方语言,来抵消之前把格陵兰语边缘化的趋势. 把格陵兰语作为小学教育中的唯一语言这个事实意味着在格陵兰的单一丹麦语家庭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丹麦语和格陵兰语双语者. 现在有几家专门的格陵兰语媒体. 格陵蘭廣播公司提供格陵兰语的电视和广播节目. 此外还有一家格陵兰语出版社.

在2009年6月之前,格陵兰语与丹麦语共同为格陵兰的官方语言. 但在之后格陵兰语则成为唯一的官方语言. 这使得格陵兰语成为美洲原住民語言中的独特例子:由法律认定的半独立地区的唯一官方语言. 尽管如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濒危语言红皮书还是把格陵兰语列为“脆弱”的濒危程度. 格陵兰有100%的识字率. 由于西格陵兰语作为标准形式已成为主导语言,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把其它方言列为濒危,现在在考虑如何保护东格陵兰方言的措施.

国家
  • 格陵兰
    格陵蘭(Kalaallit Nunaat;Grønland)是世界最大島,面積2,166,086平方公里,80%都被冰雪覆盖. “格陵蘭”在丹麥语的字面意思為「綠地」或「綠色土地」,是在丹麦王国框架内的自治国. 在2008年公投後,2009年正式改制,成為內政獨立的自治區,但外交、國防與財政相關事務仍由丹麥代理. 格陵兰随宗主国丹麥于1973年加入过欧洲各共同体,但根据1982年全民公投的结果通过1985年的《格陵兰条约》退出了如今欧盟前身——欧洲各共同体,故如今格陵蘭並不屬於歐盟,但被视为欧洲联盟特别领域的一部分. 格陵蘭公民由於同時作為丹麥公民,因此亦享有歐盟公民身份資格. 格陵蘭如同法羅群島,在丹麥國會派驻有2名議員. 格陵蘭全境大部分处在北极圈内,於北美洲東北,北冰洋和大西洋之間,气候寒冷. 隔海峽與冰島共和國和加拿大兩國相望.

    格陵兰的原住民為因纽特人,屬於愛斯基摩人的一支(其餘為尤皮克人,並與阿留申人有親緣關係),不過他們並不自稱為愛斯基摩人,因為這是北美其他原住民部落對他們的稱呼,意思是「吃生肉的人」,帶有貶義. 因此他們自稱為因紐特人,於因努特語中的意思為「人」,故外界也逐漸改口作此稱呼,以尊重其文化精神. 至於何时来到这裡、以及為何要选擇这個环境嚴酷的島嶼居住,目前未有定論. 在冰岛的北歐殖民者于982年到来,冰岛人在格陵兰岛的最南端建立三个据点,居住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