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澳門幣(單位:圓)是澳門特別行政區的法定貨幣,常用縮寫“MOP$”表示,正式 ISO 4217 簡稱為“MOP”(Macau Pataca),民間慣稱為葡幣。澳門的貨幣政策由澳門金融管理局管理。1澳門幣可分成100仙(Avos)。澳門幣的葡語名字「Pataca」源自曾在亞洲廣泛使用的銀圓“墨西哥的八個雷亞爾”(葡語:Pataca Mexicana)。首批澳門圓於1905年發行,總額為九千圓。
澳門幣有時簡稱「澳幣」、「澳元」,但在口語上易與澳大利亞元或過去的奧地利元混淆;所以澳門幣在澳門、香港和廣東坊間不時會俗稱為「葡幣」、「葡紙」,以區別當時曾在澳門流通的清朝、民國銀圓和現時流通的港元。不過,葡萄牙本土實際上是使用他種貨幣,1999年前使用士姑度(Escudo之粵語音譯,中國大陸譯為「埃斯庫多」),今日則改用歐元,因此澳門所稱的“葡幣”對不知情者來說易生混淆。和香港一樣,澳門幣在粵語的圓叫做「文」(俗讀「蚊」)。
在葡萄牙語,澳門幣的圓為“Pataca(s)”,仙為“Avo(s)”。1圓可以分為10毫,而每1毫可以再分為10仙。由於毫這個單位沒有其獨有的葡語名稱,而1毫等於10仙;所以每1毫叫作10 Avos,而其英語則直接稱為Pataca(s)和Avo(s)。大多數澳門民眾都不懂葡萄牙語,不知道澳門幣中圓和仙的葡語,儘管這兩種單位都有其「英語譯名」(只是直接使用其拉丁字母拼法而已),卻沒有廣泛用作為澳門幣的獨有英語或外語名稱。而澳門的中學與小學教育大多選用香港的英語教材,港元的英語名稱由此帶到澳門;因此大部份澳門人以英語表達澳門幣銀碼時都習慣以港元的英語說法,即Dollar(s)(元)和Cent(s)(仙)稱呼。例如,把澳門幣的英語稱呼為“Macau Dollar”,而不說“Macau Pataca”;“$10.5”會說成“ten dollars and fifty cents”,而不說“ten patacas and fifty avos”。
Avos一字其實是Centavos的簡稱,即仙的意思。這種簡稱有點像中文「毫」與「毛」之間的關係,毫字的下半部就是毛;同理Centavos的下半部就是Avos。
現時澳門元佔澳門流通貨幣總額的22%;而港元則相當流通,佔了澳門流通貨幣總額的45%。換言之,港元的流通量是澳門元的兩倍左右。在廣義流通貨幣方面,澳門元佔澳門流通貨幣總額的28%,而港元則佔百分54%。
澳門幣的紙幣,1995年之前一直由大西洋銀行發行;而1995年后,由于澳门进入回归过渡期,澳門金融管理局授權大西洋銀行與中國銀行澳門分行一起發行。纸币全部交由香港印鈔負責印製,硬幣則由澳門金融管理局負責發行。
澳門幣在1980年代已經開始與港元之間實行聯繫匯率制度,以澳門幣1.0315元兌換1港元。由於港元與美圓實行聯繫匯率制度,所以澳門幣與美元間接掛鉤,匯率約為1美元兌澳門幣8圓。澳門對澳門幣與外幣的進出境都沒有管制,遊客可以在澳門的酒店、銀行、兌換店等地自由兌換貨幣。但是在澳門以外,比較難將澳門幣兌換其他貨幣。
1980年代後期,當時澳葡政府實行的匯率制度允許不同貨幣價格之間存在自由浮動,因此曾經出現過如下的類似狀况:1983年9月26日,澳門幣兌換港元是一比一,即二者處於同一價位,於是大多澳門市民均在全澳各銀行兌換港元;翌日,澳葡政府立即宣布:澳門幣兌換港元的聯繫匯率制度於當日起,以澳門幣1.0315元兌換1港元的標準為固定聯繫匯率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