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輔(Київ ;;Киев )位于乌克兰中北部第聂伯河中游,是烏克蘭首都、基輔州首府及第一大城市,人口達2,907,817(2016年)。
基輔的名稱來自「Kyi」,傳說中這座城市的建立者之一(Kyi, Shchek, Khoryv三兄弟和姐妹Lybid)。基輔在5世紀時是一座交易所,後逐漸成為東斯拉夫文明的中心,並在10世纪至13世紀成為基輔羅斯的首都。1240年12月的拔都入侵徹底摧毀了這座城市,使基輔失去過去數個世紀所獲得的政治影響力。後來強盛鄰國的興起,使得這裡成為這些大国的邊境重鎮(立陶宛大公國、波兰立陶宛联盟、俄羅斯帝國)。
19世紀末,基輔因俄羅斯帝國的工業革命而再度興起。基輔在經歷1917年俄國革命引發的動盪時期後,自1921年起成為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重要城市,1934年後成為首都。苏德战争期間,基輔在1941年7月7日—9月26日的基辅战役中被纳粹德国国防军占领,1943年10月被红军解放,并迅速发展成為蘇聯第三大城市。1991年蘇聯解體,烏克蘭獨立,基輔成為烏克蘭首都。
这里最早是可萨人驻军地方,公元882年,第一个俄罗斯民族国家基辅罗斯在第聂伯河河畔的基辅建立。988年全市改宗东正教,往后两个世纪通过欧亚贸易逐渐繁荣起来,被称为第聂伯河上的“帝王之城”。1240年12月6日,拔都攻占基辅,其后成为钦察汗国的一个重要城市。1362年,被北面的立陶宛大公国(12世纪—1386年)占领;后成为波兰立陶宛联盟的一部分;1686年归于沙皇俄国。19世纪后期俄罗斯帝国锐意发展工业,基辅成为乌克兰一带的领导城市;1860年代与莫斯科和敖德萨通铁路。1917年3月俄罗斯帝国二月革命之后,基辅遂于翌年成为独立的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国家首都。1934年成为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首都,1941年7月7日至9月26日的基辅战役之后被纳粹德国国防军占领。1943年10月苏军解放基辅。1945年之后,苏联政府授予基辅以“英雄城市”的称号和金星勋章、列宁勋章,表扬该市人民在战争中的英勇奋战。1991年,基辅局势动荡,乌克兰脱离苏联独立,该市成为乌克兰的首都。